锅圈以智能制造推动中餐产业现代化 加快构建高质量餐饮新体系
中国会展在线讯:近日,锅圈食品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锅圈”)与成都智能烹饪设备研发企业熊喵大师联合展示的“智能炒菜机”,以及以该设备和标准化供应链为核心的“锅圈小炒”项目在业界引发关注。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是中餐标准化的重要突破,也为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样板。

当前,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,“健康、便捷、多样化”的饮食需求持续增长,家庭烹饪场景正在被重塑。业内专家指出,锅圈的“社区央厨”战略与锅圈小炒项目,正是顺应了消费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趋势。
“我们希望让‘锅气’成为可被复制的数据,让中国菜的标准可以被记录、被传承。”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该公司基于AI算法与PID控温技术,将传统中餐烹饪的温度曲线、火候节奏、投料规律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模型,使机器能够在2至3分钟内完成标准化炒制,最大程度还原传统“锅气”风味。

这项技术背后,是制造业创新与数字化赋能的深度融合。通过算法和传感系统的匹配,设备可在不同海拔、湿度与气压环境下自动调节炒制逻辑,实现“千店一味”的高一致性。业内认为,这一突破将显著降低中餐烹饪的技术门槛,为餐饮连锁化和供应链协同提供技术支撑。
锅圈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,锅圈小炒是公司“社区央厨”战略的重要延伸。该项目以“智能炒菜机+标准化供应链”为核心,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中餐的规模化、标准化和场景化。“我们希望让消费者下班后不用再花时间准备饭菜,而能在家或社区三分钟吃上热菜热饭。这既是生活方式的升级,也是社会效率的提升。”锅圈负责人说。
此前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,锅圈食品董事长杨明超曾表示:“锅圈小炒要做的,是让人间烟火与工业精度共存,让中国家庭在科技中重新找回厨房的温度。”他认为,中餐工业化不是取代传统烹饪,而是通过智能技术实现味道的标准化与文化的传承。

从宏观层面看,锅圈小炒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商业创新,更在于推动“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”的实践探索。智能炒菜机的生产、算法模型的开发、食材标准化体系的搭建,构成了一条从装备制造到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。这种跨界融合的业态形态,契合了国家“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”“加快数字经济发展”的政策导向。
业内专家指出,随着人工智能、5G与冷链物流技术的成熟,中餐标准化的瓶颈正在被逐步突破。未来三到五年,基于算法和供应链协同的智能厨房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。锅圈小炒所代表的智能中餐模式,将在健康饮食、绿色餐饮和社区经济等领域释放新活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锅圈小炒项目的落地,还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。其核心设备——智能炒菜机在成都研发制造,可带动区域内智能装备制造、传感器研发与食品加工产业的联动发展。专家认为,这种“消费端牵引、制造端响应”的模式,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,把家庭餐饮的最后一公里打通。”锅圈负责人说,“锅圈小炒不仅仅是一顿饭,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”
目前,首家锅圈小炒样板店计划于2026年初在郑州开业。届时,消费者可通过小程序下单,选择由智能设备即时烹饪的多种中式菜肴,实现“点到即炒、炒完即食”。
从传统灶台到智能设备,从个体手艺到数据驱动,从厨房烟火到算法锅气,锅圈以智能制造推动中餐产业现代化,正在成为中国餐饮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